奋进昭通丨10月大事记→
首先是降成本的空间微弱。
他横任他横,明月照大江。赶碳号在此引用,既是表达对新闻前辈以及实事求是时代精神的致敬,同样也是对中国光伏企业、光伏人未来的祝福。
也就是说,假设失去海外市场,中国光伏产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,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。中国光伏企业主导甚至引领全球光伏行业的发展,是发生在中国光伏企业把光伏发电的成本降到接近火电成本之时。但是,这种假设成立吗?这取决于,欧美市场需要中国产品多一些,还是中国光伏企业需要海外市场多一些。第二个需要,是全球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现实需要。虽然这份提案中没有具体提及任何地区或原产国,但基于某些历史性原因,市场还是对光伏产品是否会受到影响有些许担心。
那么,如果不进口中国的光伏产品,如果欧美自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,需要多长时间呢?就这个问题,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赶碳号,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。根据美国最新通过的《通胀削减法案》相关条款规定,美国政府将向购买新电动以及二手电动车的消费者,分别提供7500美元以及4000美元的税收抵免,前提是车辆最终组装必须在美国本土,或是与美国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进行,且电动车电池的原材料占比40%以上必须来自北美。但很快,很多内容就被删除,不少媒体被相关机构或相关领导打招呼。
张治雨在《高处不胜寒:多晶硅料价格下跌将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》一文中特别指出,由于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变化幅度太过巨大,使得组件企业的原本订单执行交付成了问题,企业当然不可能贴着现金搞交付,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对客户违约,一路涨价就一路违约。可以说,即使即将进入平价时代的今天,光伏产业也始终还未形成优质的、高效协同的全供应链体系。我们不难发现,有些光伏企业家往往好大喜功,对企业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也喜欢浮夸一些。这确实是个庞大的数据。
第三,大部分光伏分布式市场中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。观察2020年至今的涨价事件,我们可以发现:固有的、依靠发现产业链供需变化,从而按图索骥的投资策略依然奏效;但另一方面,也应看到,如今肩负着重大使命,又备受瞩目的光伏产业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产业链协同。
再看看其他中产的特装展位,也无非把产品挂出来、技术讲出来,香肩露出来,大长腿露出来,然后突然把音量放大,通过劲歌热舞来把人群吸过来。这次事件不仅导致这家企业2020年出现近1.7亿元非经常性损失,同时,也让其股价在2020年1月11日以跌停板收盘,下跌20.03%,报9.50元/股,总市值73.94亿元,蒸发约18.5亿元。即使到了2022年,多元的、批评的产业舆论环境依然缺失。在瞬息万变的未来市场,惟有惶者才能生存。
这里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,只是陈述我们这个产业过往存在的一种现象,以及大家的一些思考。热衷资本不少光伏企业家非常热衷玩资本,也非常喜欢包装炒作各种先进概念。虽然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,但人类和产业都会反复犯同样的错误。还记得光伏531新政后几天的舆论事件吗?531新政出台后,不少媒体做了反思、组织讨论,甚至直接指出政策一刀切可能带来的产业灾难。
事实上,纵观中国光伏发展的20年,供应链的不同环节的不平衡、矛盾甚至战争,其实早已存在,只是20202021年表现得极为突出。一旦激烈洗牌,一些在温水中生活的舒舒服服的企业立马倒闭,产业一片惨状。
它的结果也只能是:产业的舆论环境,只有企业家喜欢听的那一种声音。第一,中国光伏还没强大到可以鼓励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期,光伏企业家还没有强大到可以鼓励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岁数。
在我们的印象中,曾经很多光伏展会,人流攒动,震耳欲聋,声嘶力竭,论坛赶场,你方唱罢我登场,这就是中国各行业展会的一个缩影。回顾光伏2009年前后,一些志得意满的企业家,一旦飘了,言行就会失当,决策就会出错,判断就产生偏颇,企业最终倒下的速度比崛起要快。一个强大的产业,应当拥有敢于批评的独立媒体。比如说,当年的两头在外之下,双反一来,全行业价格暴跌,这也是供应链不平衡的突出体现。它包涵了什么呢?诚实守信,说到做到,互利共赢,以及追求可持续发展。质量问题双碳目标下,不管是地面电站还是分布式电站,都将进入加速增长的新阶段,光伏也将从此加速走进寻常百姓家,造福千家万户。
企业发展初期,很多企业家兢兢业业,保持实干和低调,但一旦企业企业发展顺利,迅速壮大后,一些企业家的表现往往天下我有,唯我独尊。当一个产业出现绝对过剩的时候,过往困扰和伤害整个行业恶意的低价竞争很可能再次出现。
教训九:很多光伏企业没有应对周期变化和寒冬的经验、准备和历练,只会过好日子,不会过难日子,潮水突然退去,立马成为裸泳者!应对周期市场竞争太残酷,经营企业太辛苦。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,国内有超过300余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,一度剩下只有50家左右。
当时有不少光伏朋友调侃:不是在开会,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。比如,第一,硅片环节已经疯狂内卷,2022年底至产能可能超过500GW,至少从预期理论上,这一环节产能的大规模绝对过剩来临。
教训一:产业火热时一涌而上,争抢快钱;行业遇到寒冬就一哄而散,最终留下一地鸡毛,一声叹息!蜂拥而上已经有不只一位外界朋友问:光伏的门槛真那么低吗?过去这两年,各色资本,各路企业、各行各业涌进光伏。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,中国人喜欢凑热闹,而中国男人喜欢看大长腿,所以我索性就投其所好吧。遗憾的是,中国光伏仍不具有这样的产业舆论环境。一年半时间,供应链的战争贯穿始终,定价权的矛盾和争夺也贯穿始终,扛不住的企业已陷入困境。
好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,便于将其他行业的经验迅速复制挪移;不好,是其他产业的那一套完全照搬到光伏领域,会有水土不服,终究要看怎么平衡融合与应用。不管是地面、山地、屋顶等光伏电站场景,安全都是一票否决的原则问题。
具体体现为库存变化带来的库存周期,由产能变化带来的产能周期,由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周期。教训二:随意撕毁合约,缺乏契约精神,打造良好的商业生态依然任重道远!契约精神过往十年,大量光伏企业和相关个人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。
这样做,有好,有不好。与此同时,一些热衷玩弄资本的企业家,在企业稍有规模后,对技术创新,研发投入、先进产能的布局、员工发展与福利等等方面却不上心。
而且有的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,动辄宣布数十亿的投资。时下,我们迎来了最好的发展趋势,更应该谦虚务实一些,全行业扎扎实实迈向双碳未来。过去两三年里,行业稍有波动,便有企业、甚至是知名企业倒闭、跑路、退市等等,可以说不胜枚举。从光伏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,恶意的低价竞争更为常见。
结果如何?伴随欧美双反,光伏一夜至暗,很多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的企业立马被扫地出门,整个场景颠沛流离。其实,企业老大自我标榜,纯属个人自由,但从过往历史经验看,但一个企业的老大飘了,这个企业可能就有些危险了。
光伏如何构建良好的竞争生态?2021年,对于此问题,一位行业龙头董事长向黑鹰光伏分析:首要的就是所有企业都有健康的商业伦理和理念,这非常重要。问题是,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,中国光伏何时才能构建良好的全供应链发展生态?何时能构建一种内生的、市场化的供需平衡机制、协调机制、竞争机制?特别强调最后一点:产品质量问题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,整县推进与乡村振兴下,光伏走进千家万户,加速走进寻常百姓家,产业更要保证安全与质量,保证终端用户及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,不能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汤。
但行业一片大好形势下,也必然存在新的变量、风险和挑战。黑鹰光伏一直强调,光伏必然加快融入大能源大电力,光伏的生态也必然融入大商圈,更广泛的融入全球社会经济生活,融入气候治理的更大范畴。